他,陶瓷雕刻艺术精湛,其设计制作的镂雕“和平天球瓶”见证中苏友谊,被醴陵陶瓷界尊称为“神雕手”,“紫砂泰斗”顾景舟曾带徒慕名而来向其学艺,他就是原醴陵陶瓷研究所雕刻名家徐协和。

徐协和(1904-1966),原名薰,别名喜仔,江西省丰城县北坑乡人,出身贫苦农家,自幼聪慧勤奋。幼年读过四年私塾,1918年在景德镇永茂瓷店学习陶瓷雕刻艺术,5年后出师,先后留店帮工、在瓷厂做工,曾自营瓷器小作坊。
1931年至1942年,徐协和先后受聘在上海民生陶瓷厂、光华陶瓷制造厂、标准陶瓷公司,出任工程师、顾问等职。正是在1942年,顾景舟受聘于上海标准陶瓷公司,担任堆塑制模室技师,与徐协和成为了同事,有了人生第一次交集。由于时局动荡,他们共事一年后,相继回到了自己家乡。1952年11月,徐协和赴湘潭中南电瓷厂工作,1953年调醴陵电瓷厂。1955年醴陵组建醴陵县陶瓷研究所,由于他擅长陶瓷雕刻,被调入陶瓷研究所工作。1958年,因技艺出色,徐协和晋升为技师。年底,时任宜兴紫砂工艺厂紫砂技术研究室副主任的顾景舟带领3名学徒来到醴陵,向徐协和学习了一年的瓷雕技艺。一别十六年的老友重逢,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,这成为了宜兴紫砂艺术与醴陵陶瓷艺术交流的一次美好见证。
据陶瓷研究所档案资料记载,当时宜兴紫砂工艺厂来学陶瓷雕刻的学徒有高海庚、王小龙、许成权,后来高海庚成为顾景舟最得意门生。徐协和是醴陵陶瓷雕刻艺术的奠基人之一,不仅熟练掌握了刻、堆、镂、捏、塑等雕刻技法,还精通陶瓷泥釉配方与制备、成型工艺、坯件装烧等技术。
在陶瓷研究所工作期间,徐协和创作设计了大量瓷雕作品。1955年,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现代陶瓷馆设计制作了一批陈设瓷,其中镂雕“和平天球瓶”最为精致。作品以庆祝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》签订五周年为主题,高约一米,天球瓶上白鸽飞过北京天安门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雕刻纹饰,象征着中苏友好,以及社会主义阵营的空前团结。1956年,参与醴陵首次出口瓷刻花宝珠坛、套瓶罐等产品设计。1959年,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和北京民族文化宫、工人体育馆、军事博物馆(简称“三馆瓷”)设计艺术陈设瓷。

龙船瓷雕是徐协和最出色的代表作之一。作品综合了雕刻中的刻、镂、堆、塑、镶等多种技法,船上楼台亭角,空灵轻巧;平台朱栏飞檐,钟铃巧挂;花窗上纹饰细如发丝;船锚锁链,环环相扣;龙首上眼睛、舌头频频摇动,活灵活现。徐协和瓷雕龙船这一绝技,一时轰动国内外陶瓷界。不仅吸引了老友紫砂名家顾景舟前来学习,还得到了许多国际友人赞赏与关注。据1959年《醴陵报》报道,苏联专家到陶瓷研究所参观时,曾专门品鉴徐协和瓷雕龙船作品。为使醴陵瓷业雕刻工艺后继有人,徐协和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人才,把毕生技艺毫无保留传给后人。名师出高徒,今年过世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唐锡怀,就是他的得意门生。
来源|醴陵陶瓷发展研究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