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媒体

笔意刀锋见精神——姜今先生的书法与篆刻

发布时间:2023-10-17 责任编辑:醴陵市博物馆

素有诗、书、画同源之说,历代书画家多精于诗文,传统文人也大多通晓诗书画,所谓文人画多呈现出诗情画意的人文情怀与气息。自元明两代出现文人画人治印以来,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,则成为文人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。而至当代,这一传统似乎被西学所影响,书画家中少见诗书画印兼擅者,姜今先生乃四绝相通者,且为学院派,实为少见,可谓凤毛麟角。

  姜今(1923—2007),又名龙华、筑翁。湖南醴陵人。早年毕业于国立艺专(现为中国美术学院),受教于图案大师雷圭元,并为潘天寿入室弟子,其后执教于华中师范学院、湖北艺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。他从事教学、理论研究、艺术创作五十余年,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还提出“多能一专” 的教育思想。在国画、诗文、美学、构图学、舞台设计诸方面均有傲人建树,先后出版了《中国画美学初探》《图案》《画境——中国画构图研究》《设计艺术》《打散构成》《画面构思》《舞台美术研究》《中国花鸟画发展史》《姜今诗文集》和《姜今篆刻集》等著作,学术成就斐然。而在对书法、篆刻艺术的长期研究中,姜今先生也颇得心法。   
  姜今早年就读于国立艺专,他的篆刻取法浙派赵之谦、吴昌硕、齐白石、潘天寿印学一脉,钟情八大山人、石涛,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。他在著作《姜今篆刻集》“篆刻賸言”一文中指出:“自宋苏轼题跋入画,元王冕以石刻印,与诗书画合一,从铸印到书画家自刻印,从繁到简,进到诗词,深化了书画的境界。” 姜今强调“印与诗书画合一” 的艺术境界,并身体力行。

存想、多思/风物长宜放眼量、多少春秋
姜今又说 “印,常以汉印为师,严谨而又精到,无规矩不成方圆,但不可迷古,以出新为贵。须得三味,画之出于书,书源于画,印既要有金石味,又要有书情画意,用之于绘图,故称为三味也。”姜今篆刻的构图,源于其对中国画构图学的研究——变象、情势、气韵、法式、存想与分疆,这些被姜今先生总结出来的传统美学原理,更被其灵活运用到篆刻创作中。

肇民、何西/姜今藏、一笑也
姜今治印的构图元素主要从八大山人、石涛中来,旁及吴昌硕、赵之谦、齐白石、潘天寿、邓散木诸大家。充分体现其大开大合、计白当黑,灵活生动的艺术特点,并强调“变法”出新。姜今自述:“余治印六十年矣,学之不足,勤之不深,仅为作画添彩,构图定位,立意闲章不闲,寄情笔墨之间,然无一派之体,也无一家之法。”这既体现其谦恭的一面,又体现其“构图定位,立意闲章不闲,寄情笔墨之间”创作思想另一面。他的治印,已达无迹可寻之境界矣,并不像他所说 “无一派之体,也无一家之法” 的那样,他在取法方面,涉猎甚广,取资多方,为我所用。

墨池放浪、笔洗南海/姜今珍赏、姜今
姜今治印以秦汉为宗,旁及八大山人、邓石如、赵之谦、吴昌硕、王福厂、齐白石、潘天寿、邓散木等清代以及近现代篆刻大家。取八大山人形象夸张、构图奇特印风,也取赵之谦“印中求印”及吴昌硕、潘天寿“浑厚拙朴”,齐白石“开阖独造”的印风,另外,姜今又结合艺术设计构图意象入印,尽显匠心,突出其图案设计及“灵活”的艺术理念,视觉效果强烈,既匠心独到,又充满文人情怀与气息。

  在书法一道,姜今取法诸家,国画作品中的款跋多有草、隶、篆等书风,可窥见怀素、赵之谦、吴昌硕、齐白石、潘天寿、邓散木诸家笔意。绘画在形转意中没有音乐戏曲解决得好,姜今说,因此一千多年来,形的“似与不似”,“不似之似”,“似与不似之间”就纠缠在笔墨之间,要解决这个问题,不能把笔墨仅作工具看待,古人以书法入画,就是为了解决形转意的问题。姜今认为,草书、隶书、篆书这些像什么?什么也不像,但它能表达人的气质、修养、功力和韵律的美,是符号学体现的人的精神美。中国的笔墨不解决这一点,那就只能是“笔墨等于零”了。
   姜今在其著作《画外篇》中提到,为了解决质的问题,多请学于二王、张旭、怀素。也钻研石鼓、爨宝子、三公山碑,又爱从瓦当、石刻中吸取养分,认为笔墨的分量,是多方面的修养得来,而且是要苦练。读碑,读画,读诗词,还要读赋,这些都是姜今先生的日常功课。
  姜今也极推崇寇君碑,在他临写寇君碑的小册子中写道“寇君碑书法古劲,不失为魏碑神理,与爨龙颜碑相似,书法篆刻者不能不学也”,“此碑以分隶笔法而作正书,宝子碑若与此碑相比,寇君碑活泼多变,劲秀多姿,实为可贵”。观姜今先生画作,多有大量的题跋,多为自书诗词,间草间隶间篆,确可见寇君笔意。有别于许多当代画家,姜今的画作喜欢留出大量空间给书法题跋,或诗或词或抒情记事,可见对书法的重视,再钤印自刻章,整体性极强,意气贯通,这构成了姜今精、奇、均、雅的独特艺术气质和人格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