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媒体

红色故事 | 三打醴陵城

发布时间:2022-5-6 责任编辑:醴陵市博物馆

醴陵市“不忘初心·牢记使命”红色故事微宣讲

 play    

我们看到这幅连环画,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书名上印有了“醴陵”二字,讲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。

故事要从1927年1月27日说起。那一天,正是农历12月24日小年节,一家团聚的欢喜日子。时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毛泽东却坐火车来到了醴陵,考察农民运动。

1924年1月,国共合作后,农民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。全县50万人中加入了农会的就高达15万,比例之高闻名全国。可是,伴随着农民运动而来的,却是一些保守反动分子的质疑,甚至污蔑为“痞子运动”。那么到底应该怎么评价农民运动呢?毛泽东就到醴陵进行了实地考察,他每天广泛和群众接触、谈话,还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干部召开调查会,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,写下了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。

毛委员在考察期间,曾这样向农民问道:“我来的时候,听人说农民运动糟得很,这是真的吗?”

农民们纷纷抢着说道:“哪几港糟得很?这是打野话!有哒农会,谷米不涨价哒,旧年春天每石六块钱,今年子冬天,只要两块钱哒,屋里啥里时几都有饭恰!农会还组织修路、修塘、修坝,造福我哩老百姓!”

毛泽东听罢拍手叫好,大笑着说道:“对!依我看,别人说得越糟,其实就是越好!搞革命不是请客吃饭,不是绘画绣花,搞革命是暴动,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激烈行动……你们要有武装,要普遍建立农民自卫军,才能保卫农会权力……”。

毛委员的话在广大农民们的心里播下了希望的火种。很快,全县15个区323个乡相继组建了农民自卫军,四乡农民争先恐后参加,武装进行军事训练的就达5万多人。有了农民自卫军,醴陵的农民运动声势更加浩大了。

随着“四一二”、“七一五”两次反革命政变,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分裂,大革命失败了。毛泽东回到湖南,组织农民进行秋收起义。醴陵的农民武装力量非常强大,所以被定为起义的重点县。

农历8月15日中秋夜,醴陵全县霹雳一声雷动,东、南、西、北四乡农民,全面开展“一夜光”行动,“暴动!打倒土豪劣绅!打倒反动派!”的口号响彻城乡各个角落。

到17日,农民武装向县城进发,他们制定了“三路涉水”的攻城计划,霎时间渌江河面上杀声震天,部队攻上渌江北岸,像一把利剑直插县城,敌人见状纷纷逃窜,攻城胜利了!第二天,全城热热闹闹,一派欢乐的景象。

然而,红旗只在醴陵城内插了三天,反动当局调来重兵反扑,工农革命军撤离了醴陵城。到手的县城又被夺了回去,农民们十分的不甘心,一再要求县委再打醴陵城!

1928年正月初五凌晨6时,醴陵县委委员潘疆爪指挥一万多武装农民攻打醴陵城。然而,城里反动派早有准备,用机枪组织了密集的火网。农民们冒弹冲锋,虽然声势很高,但由于武器太差,伤亡惨重, “二打醴陵城”失败了。

可是,失败反而激发了农民军的斗志,誓必要再打醴陵城。各乡编成敢死队,天天在山上操练,各地的兵工厂日夜炉火通红的赶制武器。

农历二月初七,第三次攻城的战斗打响了。凌晨5时,3万多工农革命军向醴陵城涌去,熊熊的火把照得满天通红,喊杀声、枪炮声震耳欲聋,但县城三面环水,易守难攻,农民军始终冲不过到县城中心的唯一要道渌江桥。敌人在这里筑了三层工事,而且守军比上次增加了1000多,农民军集中火力向桥上轰击,但都没能击毁敌人的防线。眼看着天色越来越亮,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,受伤的人不计其数,指挥部只得下令撤退,第三次攻打醴陵城以失败告终。

在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之际,醴陵农民军在党的领导下,屡败屡战,半年内“三打醴陵城”,参战的人员之多声势之大、战斗之英勇都是前所未有的,是秋收起义以来湖南规模最大的农民武装暴动之一,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。

“三打醴陵城”的队伍中,后来有上井冈山的,有走上长征路的,有浴血杀日寇的,有抗美援朝的,有建设新中国的,正所谓,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!
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