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刘师陶,或许现在他的名字鲜为人知,但在醴陵近代史上,他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著名人物。他是进步知识分子、爱国人士、诗人、教育家,他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弟子–革命先驱宁调元。刘师陶,字少樵,醴陵泗汾符田人,生于1876年,晚年自号沧霞老人。他从小就聪慧过人,好学不倦,曾就读渌江书院,每次考试名列前茅。尤其精工于诗学,不仅继承了源远流长的风骚体传统,而且落笔传神,言之有物,体现了他娴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技巧。他也是南社成员,当时南社的核心人物柳亚子对其作品极为推崇。1898年,刘师陶以府试第一候补博士弟子,选拔保送到国子监。他本可以继续进取以谋得功名利禄,但他不屑于此,昂首吟出“直视富贵如儿戏,不愿芳姿伍众草”的豪迈之语。当时正处于腐朽落后的晚清时期,变法维新的浪潮涌进内地,刘师陶认为科举之路不能挽救国家,立下了教育救国的志向,随后在家乡潜心教书,宁调元就是他这个时期的得意门生。宁调元幼时很顽皮,唯独诚服于刘师陶。青年时代的刘师陶就关心民间疾苦。1900年,湘东大旱,稻谷颗粒无收,人民困苦不堪,他尽力帮助乡亲们度难关,还作了一首长诗《不雨叹》,记录当时场景,抒发他“安得此身如神龙,飞上九天作霖雨,千里万里尽霑濡,坐令家家饱仓庾”的济世理想。1905年,刘师陶携弟子宁调元东渡日本,进入弘文师范大学,专攻教育学。因日本颁布取缔规则后,愤然回国,应长沙明德高等小学堂创办人胡元倓的邀请,出任堂长。该学堂在当时是一个革命风气很浓的地方,在湖南颇负盛名,黄兴、苏曼殊、傅熊湘等先后在此任教。刘师陶大展身手,制定方案、慎选良师、四育并重、管理和教育两抓、身教和言传兼施,明德从此校誉日盛,培育了很多杰出人物。1911年10月,湖南光复后,刘师陶出任都督府教育司科长。1913年,二次革命失败后,湖南的反动势力抬头,他返回醴陵,任县立高等小学堂堂长。这一年,宁调元在武昌遭黎元洪杀害,刘师陶伤心欲绝,为他发出了“独怜洒尽满腔血,徒映江城夕照红”的不平之鸣。这一时期,他虽脱离了政治,一心办教育,但他始终关心国家政局。1916年,袁家普出任湖南省财政厅厅长,力邀刘师陶担任总务科长。他到任后,想着民众穷困已久,主张去繁从简、废除不当规章,尽心尽职,获得了上下敬重。袁家普离任后,刘师陶辞职归故里,后多次请召都婉拒了。回乡后,除了继续从事教育工作,他还热心于育婴、济贫、施药、赈灾等慈善事业,为民众排忧解难,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很多福利,深受大家拥戴。1927年,马日事变后,乡人惨遭杀戮者众多,刘师陶怵然心伤,不顾个人安危,奋力营救,不辞劳瘁,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。1929年,袁家普出任山东省财政厅厅长,再度邀请刘师陶辅佐其理政,任省金库库长。袁家普非常倚重刘师陶,每次发布兴革的举措前,都会虚心征询他的意见。刘师陶在这个职位殚精竭虑工作了一年半,经他手的库币数目不下百万,但他清正廉洁,一尘不染,声誉颇好。袁家普奉调到安徽后,刘师陶又辞职回醴陵,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朱经农是他在东京学习时的好友,为了整顿醴陵的教育事业,极力邀其担任县教育局长,他欣然就职。他将全县公私立中小学的组织、财务、人事及一切规章等,重新审视,革的革,兴的兴,大刀阔斧地整顿,令学校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巩固,学生人数不断增加。他在这个职位上鞠躬尽瘁,默默耕耘多年,1935年因病逝世。刘师陶一生创作了两千多首诗,内容有咏物、箴世、述怀等,可惜大部分遗失了。他的长子刘汇溟在其过世后收集整理了他遗存下来的诗87首,手抄下来,编成了诗集,并由当时国民党高级官员、书法家于右任手签题名。1989年,政协醴陵市文史研究委员会、湖南省渌江诗社将这本手迹影印出版成《沧霞老人散稿辑存》。